呵护蓝天的“使者”
——北京科技周上的“环保梦”
“叔叔,讲讲PM2.5的事儿吧。”
5月19日上午刚过9点,3个小男孩就跑进了“天蓝”展区。
“我们是河北沧州的小学生,昨天一来就赶上了雾霾。”他们趴在展台上,盯着讲解员说,“您给讲讲,这是怎么回事?”
北京科技周上,类似情景在开幕当天有很多次。不少人到科技周中求解答案:科技能为蓝天做点啥?
国产仪器监测污染物:3秒钟采集一次PM2.5数据
“每隔3秒就能采集一次PM2.5数据。”王通达每次说这句话时,还会指着展台,“看,这就是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仪器。”
他所说的仪器,名为“大气颗粒物散射光粒径谱仪”。
“我们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攻关,去年3月29日,做出了我国首台可实时检测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及粒径分布的仪器。”
作为汇丰隆生物科技公司的员工,王通达介绍说:“国内起步相对晚些,能做出来不容易。目前国产仪器各项性能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。”
近年来,“烟锁重楼”的雾霾,使公众逐渐熟知PM2.5。由于国内一直缺乏PM2.5监测的核心技术,国外设备制造商纷纷抢占国内市场。在国家“十一五”科技支撑计划和北京市相关科技计划支持下,国产PM2.5监测仪器打响了“突围之战”。
王通达介绍,LD310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,攻克了空气动力学飞行时间光散射粒子测量核心技术,可检测PM2.5浓度,还能真实反映大气气溶胶粒子在呼吸道内的沉积部位;LD320大气颗粒物散射光粒径谱仪,攻克了粒子加速、光散射粒子测量等核心技术,可满足当前我国PM2.5监测体系建设和大气环境污染防控的重大需求。
烟气余热深度回收:氮氧化物去除19.4%
“PM2.5主要是因为化石燃料燃烧,工业及供热燃烧排放是主要来源之一。”在华源泰盟公司总经理滕树龙看来,还一片蓝天,需要从源头上减少大气污染。
“我们与清华合作,开发了电厂循环水及烟气余热深度回收技术,可以减少工业及供热燃烧排放,尤其是可以大量减少氮氧化物排放。”
今年以来,北京市通州竹木厂锅炉房的大烟囱上,已经不见了过去滚滚白烟的景象。“我们通过特有的喷淋直接换热技术冲洗烟气,在回收余热的同时,进一步去除烟气中各种污染物,白烟小了,夹杂的污染物也少了。”滕树龙说。
经第三方机构检测,余热系统在原有烟气达标排放基础上,氮氧化物进一步去除19.4%,烟尘去除16.7%,二氧化硫去除20%。单个项目回收烟气余热3兆瓦,年可节约天然气100万立方米。
在北京科技周上,华源泰盟公司的张宇,谈到了另一个案例:华电大同第一热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工程项目。这是国内首个采用基于吸收式循环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,对大型空冷机组进行改造的案例。完成改造后,供热能力提高49%,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9.7万吨,氮氧化物排放量555吨,灰渣量1.83万吨。
张宇说:“减少排放,共建绿色家园,需要一流的技术、一流的方案、一流的产品、一流的服务。”
塔式太阳能发电站:减排二氧化碳2336吨
100面镜子,对着一座白色高塔。
“这是亚洲首个兆瓦级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。”中科院电工所的王疆炜指着模拟沙盘说。
“镜子和发电站有什么关联?”对于参观者的问题,王疆炜这样解答:“100面巨大的镜子,把太阳光晃到一个物体上,这个物体温度肯定会升高。光—热—电,采用这样的方式,我们建成了太阳能塔式热发电站。”
“发电站的实体建在京郊延庆县。”王疆炜介绍,7年前,那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郊风口地带。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工作者奋战6年,终于在去年8月成功实现发电。这使我国成为继美国、西班牙、以色列之后,世界上第四个掌握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国家。
王疆炜说,这个电站的年发电量将可达到约195万度,相比传统火力电站每年可节约标准煤663吨,减排二氧化碳2336吨、二氧化硫17吨、粉尘颗粒136吨。